跨境電商產品侵權頻發(fā)下架潮,根源何在?
近年來,隨著跨境電商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國內電商企業(yè)開始進軍海外市場。許多中國賣家在進軍海外市場時忽視了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導致在國際貿易中頻繁遭遇知識產權糾紛。這種現(xiàn)象已經成為中國賣家在跨境電商領域面臨的主要法律風險。為了幫助賣家避免知識產權侵權問題,我們對相關內容進行分享,以便賣家在跨境電商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跨境電商中知識產權侵權的常見類型包括:
版權方面,如果銷售的產品上使用了他人擁有的版權圖案、圖片等,就會涉及版權侵權問題。商標方面,未經許可和授權使用他人已注冊的商標或LOGO,也是侵權行為。發(fā)明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的侵權問題也同樣存在。對于賣家而言,跟賣現(xiàn)象非常普遍,這種情況很容易引起他人的侵權投訴,導致產品被下架、庫存積壓甚至店鋪被封的風險。
為了防范知識產權侵權風險,賣家在選品前應該去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專利及商標查詢網站進行查詢。遇到無法查詢的情況,建議委托專業(yè)機構進行查詢分析評估。賣家還需要了解產品的來源,明確產品是否自主研發(fā)并已申請知識產權保護。定期檢查店鋪產品和文字描述,關注是否已被他人注冊商標。如果確定侵權,建議及時委托專業(yè)機構與投訴方協(xié)商和解。如果不確定是否侵權,可以委托第三方機構撰寫申訴信進行答復。
針對中國賣家應對知識產權侵權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建議:如果確定侵權且無法通過電商平臺申訴恢復銷售,應盡快委托專業(yè)機構與投訴方協(xié)商和解,降低損失;如果收到亞馬遜等平臺的投訴郵件但不確定是否侵權,也應及時尋求專業(yè)機構的幫助進行處理。
跨境電商知識產權糾紛案件的逐年遞增反映出國內賣家知識產權意識的薄弱。我們強烈建議中國賣家從選品階段開始就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全面布局知識產權策略,規(guī)避因知識產權問題導致的財產損失和店鋪被封等風險。
(編輯:江同)
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場!
版權聲明
風口星內容全部來自網絡,版權爭議與本站無關,如果您認為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歉意!本站所發(fā)布的一切學習教程、軟件等資料僅限用于學習體驗和研究目的;不得將上述內容用于商業(yè)或者非法用途,否則,一切后果請用戶自負。請自覺下載后24小時內刪除,如果您喜歡該資料,請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