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參議員盧比奧以國安為由施壓封禁TikTok跨黨派行動引爭議
以下是關于美國參議員馬克·盧比奧(Marco Rubio)呼吁禁用TikTok的背景、爭議及影響的綜合分析:
一、盧比奧的主要立場與行動
1. 早期呼吁禁用TikTok(2021-2023年)
盧比奧自2021年起多次以“國家安全”為由,要求美國禁用TikTok。他聲稱該應用可能被中國用于“數據監(jiān)控”和“輿論操控”,并推動立法要求字節(jié)跳動出售其在美業(yè)務或禁用TikTok算法。2023年11月,他進一步提出除非中國交出TikTok算法,否則應禁止其在美國變現。
2. 推動“不賣就禁”法案(2024年)
2024年4月,美國國會通過《保護美國人免受外國對手控制應用程序侵害法案》(即“不賣就禁”法案),要求字節(jié)跳動在2025年1月19日前剝離TikTok美國業(yè)務。盧比奧作為主要推動者之一,宣稱這是“美國的勝利”,并強調該法案旨在防止中國通過TikTok“影響美國年輕人”。
3. 持續(xù)施壓與后續(xù)行動(2025年)
即便法案通過后,盧比奧仍多次在參議院重申全面封禁TikTok的立場。他在2025年5月的發(fā)言中稱,“TikTok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必須徹底禁止”。
二、中方回應與立場
中國外交部及相關部門多次駁斥盧比奧的指控:
三、TikTok的法律抗爭與現狀
1. 司法挑戰(zhàn)與用戶抗議
TikTok多次起訴美國,指控“不賣就禁”法案違憲且侵犯用戶言論自由權。盡管最高法院維持了法案效力,但TikTok強調其已投資數十億美元確保數據安全。大量用戶和創(chuàng)作者發(fā)起抗議,稱禁令將損害經濟與言論自由。
2. 特朗普的政策轉向
2025年1月特朗普就任后,簽署行政令將禁令生效日期延后75天,并提出可能的股權分割方案(如美國實體持有50%股份)。這一轉變被解讀為政治妥協,旨在平衡國家安全與年輕選民支持。
3. 當前的博弈與不確定性
截至2025年5月,TikTok仍在美運營,但需在寬限期內解決所有權問題。潛在買家(如甲骨文、黑石集團等)提出多種收購方案,但均面臨資金、技術及中方法律障礙。
四、爭議焦點與國際反響
1. 國家安全 vs. 經濟自由
美方指控TikTok的數據收集和算法可能為中國所用,但缺乏公開證據;批評者認為這是“泛化國家安全”以遏制中國科技企業(yè)。TikTok則強調其數據存儲于美國,并拒絕向中國提供用戶信息。
2. 雙重標準與國際貿易規(guī)則
國際法學者指出,美國對TikTok的限制違反《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國民待遇”原則,且其《云法案》域外管轄權凸顯數據主權雙重標準。
3. 全球影響與連鎖反應
美國禁令可能引發(fā)其他國家效仿(如歐盟、印度已限制設備使用TikTok),加劇全球科技陣營化趨勢。
總結
盧比奧推動禁用TikTok的行動既是美國對華科技競爭的戰(zhàn)略縮影,也反映了國內政治博弈的復雜性。盡管TikTok通過法律和輿論手段爭取生存空間,但其在美命運仍取決于政治談判與技術妥協的平衡。這一事件不僅關乎一家企業(yè)的存續(xù),更揭示了數字經濟時代主權、隱私與全球化規(guī)則的深層沖突。
版權聲明
風口星內容全部來自網絡,版權爭議與本站無關,如果您認為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歉意!本站所發(fā)布的一切學習教程、軟件等資料僅限用于學習體驗和研究目的;不得將上述內容用于商業(yè)或者非法用途,否則,一切后果請用戶自負。請自覺下載后24小時內刪除,如果您喜歡該資料,請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