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下TikTok收購案折射科技主權爭奪戰(zhàn)
一、立法背景與時間線
1. “不賣就禁”法案的通過
2024年4月,美國國會通過法案,要求TikTok母公司字節(jié)跳動在270天內(即2025年1月19日前)剝離美國業(yè)務,否則將面臨全面禁令。該法案由拜登簽署生效,并于2025年1月經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合憲。
2. 特朗普的政策調整
特朗普在2025年1月20日就任總統(tǒng)后,兩次延長執(zhí)行期限:
二、收購方案的嘗試與困境
1. 亞馬遜的激進出價與失敗
亞馬遜曾于2025年4月提出450億美元全資收購TikTok的計劃,試圖通過收購搶占年輕用戶市場,但最終因美國放棄整體收購計劃而擱置。該方案未獲中國批準,且未解決算法歸屬問題。
2. 股權重組方案
3. 稅收與貿易戰(zhàn)的干擾
特朗普在談判期間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征145%關稅,中方則暫停談判,要求優(yōu)先解決關稅問題。美方試圖以關稅讓步換取TikTok交易,但雙方互信不足,談判陷入僵局。
三、中美博弈的核心矛盾
1. 算法與數據控制權
2. 政治與國家安全考量
四、用戶反應與社會影響
1. 美國用戶的抵制與遷移
2. 經濟與就業(yè)的連鎖反應
TikTok美國業(yè)務曾為中小企業(yè)創(chuàng)造150億美元年收入,關停威脅引發(fā)商家擔憂。亞馬遜若收購失敗可能進一步失去年輕市場。
五、未來可能性與挑戰(zhàn)
1. 再次延期的可能性
特朗普暗示若6月19日前未達成協(xié)議,可能第三次延期。但國會共和黨議員施壓要求執(zhí)行禁令。
2. 折中方案的探索
3. 長期風險
若交易徹底失敗,TikTok可能退出美國市場,導致中美科技脫鉤加??;若強行剝離,則可能引發(fā)國際投資者對美政策穩(wěn)定性的質疑。
美國收購TikTok的談判本質是中美在科技主權、數據安全與貿易博弈中的縮影。雙方在算法控制、股權結構及政治利益上的分歧難以調和,短期內達成協(xié)議的可能性較低。未來走向將取決于特朗普的政策靈活性、中國對核心技術的底線,以及美國國內的政治壓力。
版權聲明
風口星內容全部來自網絡,版權爭議與本站無關,如果您認為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歉意!本站所發(fā)布的一切學習教程、軟件等資料僅限用于學習體驗和研究目的;不得將上述內容用于商業(yè)或者非法用途,否則,一切后果請用戶自負。請自覺下載后24小時內刪除,如果您喜歡該資料,請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