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基于雜合性概念剖析傳統(tǒng)主流新聞媒體TikTok化現狀與趨勢
在當今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浪潮下,新聞傳播領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TikTok自2017年登陸社交應用軟件市場以來,憑借其獨特的平臺生產與傳播模式,迅速風靡全球,全球用戶數量已超10億,其中Z世代青年群體成為最大規(guī)模的用戶群體。這一現象不僅引發(fā)了初代社交媒體平臺的模仿,也促使傳統(tǒng)主流媒體紛紛開啟TikTok化的進程。英國老牌新聞周刊《經濟學人》于2022年7月入駐TikTok平臺,成為傳統(tǒng)媒體TikTok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將以《經濟學人》在Instagram和TikTok平臺上的短音視頻新聞實踐為核心案例,從“雜合性”的概念維度切入,深入剖析傳統(tǒng)主流新聞媒體TikTok化的現狀與趨勢。
“雜合性”概念的起源和演進
“雜合性”這一概念最初源自生物學與園藝學領域,用于形容不同種類動植物雜交后產生的新生物形態(tài),后來被引申為強調各類事物在起源或組成上的異質性。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和傳播技術的更新迭代,新聞傳播領域的邊界逐漸模糊,呈現出與其他領域相互融合的趨勢。在此背景下,“雜合性”概念被引入新聞傳播學界,并在微觀、中觀和宏觀等多個維度發(fā)展出豐富的內涵。從微觀維度來看,“雜合性新聞傳播”關注信息和網絡技術對傳統(tǒng)媒體生產制度和規(guī)范的影響,以及對報道內容與形式創(chuàng)新的推動。從商業(yè)廣播的“信息娛樂”到互聯網時代的多元數字化新聞生產,學界不斷探索其中行動者網絡及其產生的雜合形態(tài)。從中觀維度而言,“雜合性”用于描述全球新聞文化流動在報道形式、內容、渠道和影響等方面帶來的全新生產和流通樣態(tài)。相關研究關注來自“全球南方”的地方性新聞話語與西方主流新聞價值觀的互動,以及由此產生的“文化雜糅”現象。宏觀維度下的研究則將“雜合性”視為新聞傳播系統(tǒng)的“原生屬性”,強調新聞工作者的專業(yè)實踐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具有情境性、歷史性和流動性等特征。事實上,對于“雜合性”的學術價值與意義,一直存在著爭議。美國傳播學者克雷迪提出,每種文化都可被視為“雜合體”,這一觀點強化了對“雜合性新聞傳播”內涵的闡釋。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創(chuàng)新應跳出“雜合性”與“純粹性”的二元對立邏輯,關注其所處背景、形成條件及后續(xù)影響。本文對《經濟學人》TikTok化實踐的闡釋,本質上是對微觀維度下“雜合性新聞傳播”研究的延續(xù)與拓展。在數字化智能化時代,英國政治傳播學者查德威克提出了“雜合性媒介系統(tǒng)”的概念,強調傳統(tǒng)媒體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等行動者在網絡生態(tài)中的多樣化信息生產、傳播渠道和樣態(tài),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和互動關系。在這一系統(tǒng)中,傳統(tǒng)主流媒體與網絡“自媒體”的生產邏輯相互補充和滲透,與平臺運營邏輯相互融合和調適,共同塑造著當下的新聞生態(tài)。Instagram和TikTok等新興短音視頻社交媒體平臺與Z世代青年群體的媒介使用偏好高度契合。Z世代作為第一代“數字原住民”,對信息和網絡技術有著更強的理解和使用能力,是社交媒體平臺的主力用戶。這些平臺以直觀動態(tài)的畫面和聲音呈現信息,迎合了Z世代注重感官體驗和情感聯結的媒介使用傾向,同時也反向塑造著他們的媒介使用與表達習慣。有學者提出“策展流”的理論框架,強調網絡用戶在數智化新聞傳播變革中的關鍵作用。因此,本文在分析媒體邏輯與平臺邏輯的基礎上,加列“用戶邏輯”,以更精準地捕捉傳統(tǒng)主流媒體、社交媒體平臺和Z世代用戶三者在TikTok化進程中的雜合關系及其影響。媒體邏輯:品牌風格的維持與新聞品質的保證
自1843年創(chuàng)刊以來,《經濟學人》作為綜合性新聞評論刊物,始終保持著國際主流媒體的地位,并形成了強烈的品牌風格。其針對多元化國際熱點議題進行深入分析,且全刊保持一致的“腔調”。這種品牌風格在其短音視頻新聞的制作與發(fā)布中得以延續(xù),形成了與數智傳播生態(tài)相適配的新聞生產和媒體運營邏輯?!督洕鷮W人》最初由英國經濟學家威爾遜創(chuàng)辦,旨在推動進口關稅制度“谷物法”的廢除。然而,其關注的新聞議題并不局限于經濟領域,而是涵蓋政治、社會、文化和科技等多個方面,以深入的解釋性報道和新聞評論為主,為讀者提供專業(yè)分析和評論。憑借較高的新聞質量,《經濟學人》在全球享有良好聲譽?!凹w發(fā)聲”是《經濟學人》的一大品牌特色。其新聞工作者按照緊湊平實且觀點豐富的策略撰寫和編輯報道,為讀者呈現穩(wěn)定統(tǒng)一、邏輯自洽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加強全刊的“整體性”,《經濟學人》建立了匿名撰稿制,除特殊情況外,刊登的文章均不署名,社論也由所有編輯共同參與商討完成。在TikTok化進程中,《經濟學人》努力凸顯既有品牌風格。以“新聞品質為先”,延續(xù)在解釋性報道和新聞評論領域的優(yōu)勢,對文字報道進行視聽改編,保證內容質量。同時,堅持傳統(tǒng)連續(xù)敘事方式,并輔以記者畫外音闡釋,確保報道的連貫性與邏輯性。在“發(fā)出統(tǒng)一聲音”方面,沿用“紅底白字”標識制作標題封面,遵循匿名撰稿傳統(tǒng),減少個人記者出鏡,沿襲“集體發(fā)聲”的運營傳統(tǒng)和品牌特色。品牌風格的TikTok化延續(xù),對《經濟學人》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充分利用既有新聞生產與報道資源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高生產效率并節(jié)省成本。同時,一致的品牌形象與風格有助于維系與已有讀者群體的關系,鞏固訂閱者忠誠度,吸引更多網絡用戶關注與支持。這并不意味著固步自封,而是積極探索如何在以媒體邏輯為主的基礎上,有效雜合平臺和用戶邏輯。平臺邏輯:內容生產與發(fā)布的TikTok化準則
TikTok的成功引發(fā)了全球對其平臺模式的借鑒與模仿潮流,深刻影響著媒體機構的新聞生產與實踐。傳統(tǒng)媒體在TikTok化進程中,既要適應并應用平臺邏輯,又要應對其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調整自身的內容生產與發(fā)布策略。順應Z世代用戶的視聽化媒介偏好,短音視頻式的平臺內容形態(tài)應運而生。這種形態(tài)能更直觀立體地呈現信息,滿足用戶多方面需求,但也可能導致“感性壓倒理性”的傳播偏向?!督洕鷮W人》針對視聽格式下的內容生產邏輯進行“雜合化”處理,制定了一系列制作準則。在內容時長方面,以Instagram的要求為標準,制作90秒之內的新聞報道并在雙平臺發(fā)布,節(jié)省成本并保持品牌風格穩(wěn)定。在新聞生產類型上,傾向于添加動畫與圖表,增強新聞易讀性和可理解性,同時強調對文字報道重點部分的視聽轉化,反對不實表達。TikTok通過算法安排平臺內容分發(fā),為用戶推送熱點資訊并精準“投喂”,但也易使用戶陷入“回聲室”?!督洕鷮W人》主要通過“善用標簽”和“創(chuàng)建分類列表”的方式對算法邏輯進行“雜合化”處理。發(fā)布新聞時高頻使用熱門標簽并自行創(chuàng)建標簽,提升投送精準度。同時,在TikTok賬戶頁面建立多個報道播放列表,為用戶提供便利,展示報道議題的豐富性。此外,TikTok推動了個體的深度參與,但目前近一半用戶未參與新聞報道,積極參與的用戶更接近傳統(tǒng)新聞受眾畫像。為鼓勵更多用戶參與新聞生產,《經濟學人》采取了“增加相關議題報道”和“發(fā)布嘉賓觀點與讀者來信”等策略,吸引了更多關注,加深了對受眾市場的了解。用戶邏輯:新聞形式與話語的特定偏好
Instagram和TikTok等視聽類社交媒體平臺的創(chuàng)新,是由Z世代的媒介視聽偏好促成的,同時也反向塑造著他們的媒介使用與表達習慣。這使得傳統(tǒng)媒體在TikTok化進程中,不僅要面對媒體生產邏輯與社交媒體平臺邏輯的“雜合化”,還要考慮與Z世代用戶在平臺上的交互影響。高度視聽化和立體化的數智傳播生態(tài)激發(fā)了Z世代的感性化心態(tài),形成了戲仿和使用表情包等情緒化表達方式。《經濟學人》長期以來形成的兼具幽默和諷刺意味的新聞傳播語態(tài)與風格,與Z世代的戲仿話語偏好不謀而合。例如,在報道英國前首相約翰遜辭職時,借助形態(tài)與構詞的相似性,以“小丑墜落”代替“下臺”作為封面標題關鍵詞,暗指其政治窘況。此外,《經濟學人》還嘗試在短音視頻新聞生產中加入表情符號與動態(tài)漫畫,探索面向Z世代的敘事方式,如發(fā)布有關美國寵物狗品種的動畫報道,獲得了較高的瀏覽量。在“烏卡”時代,各類危機加劇了民眾對生活不確定性的擔憂,導致年輕用戶對新聞的回避傾向增加?!督洕鷮W人》采取了“多類型新聞交叉分布”“創(chuàng)新報道視角”和“提升新聞建設性”等應對策略。以俄烏沖突報道為例,通過發(fā)布輕松新聞緩解用戶焦慮,創(chuàng)新報道維度激發(fā)用戶閱讀興趣。Z世代對新聞報道形式的偏好趨于多樣化,傳統(tǒng)文字報道和廣播報道領域仍具備數字化挖掘價值。為吸引更多Z世代用戶關注,《經濟學人》在進行短音視頻新聞生產與傳播的同時,通過“提供文字報道概覽”和“推廣播客頻道”的方式,為用戶提供更多樣的新聞類型選擇。例如,在Instagram上定期發(fā)布文字報道的漫畫海報和重點摘要,并提供頁面跳轉鏈接,在播客推廣方面,在短音視頻新聞報道中增添對播客頻道的介紹,并設置獲取鏈接。傳統(tǒng)新聞媒體TikTok化的前景與挑戰(zhàn)
依據“雜合性媒介系統(tǒng)”概念,數智時代的媒體系統(tǒng)結構相對松散、自發(fā)和靈活。傳播技術的發(fā)展重塑了新聞領域,帶來了多元主體、多種交互關系和多重雜合形態(tài)的新格局?!督洕鷮W人》等媒體機構在TikTok化轉型中,借鑒社交媒體平臺及用戶邏輯,形成了“雜合性新聞傳播”模式,為培育年輕用戶關系創(chuàng)造了條件。Z世代消費力強大,傳統(tǒng)主流媒體不可替代,雜合多元主體邏輯的短音視頻類新聞報道為其作用發(fā)揮提供了保障。然而,視聽化與平臺化的新聞雜合形態(tài)也給傳統(tǒng)媒體帶來了新挑戰(zhàn)。一方面,社交媒體平臺有限的新聞“貨幣化”選擇和對用戶廣告收入的大比例“分成”,限制了媒體機構的收入轉化,影響其可持續(xù)發(fā)展。另一方面,社交媒體平臺推動了個人內容創(chuàng)作者的產生,強化了新聞記者的“網紅化”和個性化報道趨勢,對以“集體發(fā)聲”為特色的傳統(tǒng)主流媒體構成挑戰(zhàn),加大了市場競爭壓力。Tiktok化帶來的“雜合性新聞傳播”體現了媒體機構與社交媒體平臺間共謀又博弈的雙重邏輯關系。二者相互融合形成新興雜合體,但“雜合性”無法消除競爭和矛盾,傳統(tǒng)媒體與社交媒體平臺之間的競爭博弈及人文性與技術性的“緊張關系”,是推動傳統(tǒng)媒體不斷創(chuàng)新演進的根本動力。版權聲明
風口星內容全部來自網絡,版權爭議與本站無關,如果您認為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歉意!本站所發(fā)布的一切學習教程、軟件等資料僅限用于學習體驗和研究目的;不得將上述內容用于商業(yè)或者非法用途,否則,一切后果請用戶自負。請自覺下載后24小時內刪除,如果您喜歡該資料,請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