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打假就像打地鼠”,電商平臺售假難根治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欺詐行為也借由這一渠道日益猖獗。尤其是電商平臺,在為賣家提供便捷的銷售渠道的也助長了欺詐行為。很多商家利用電商平臺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消費者在購買eBay、亞馬遜、ASOS或阿里巴巴上的商品時,往往難以辨別真?zhèn)?,容易上當受騙。造假者更是采取各種手段偽裝成知名品牌,引誘消費者購買虛假產品。
假冒消費品的網上銷售額正在迅速增長。據Brightpearl首席執(zhí)行官Derek O'Carroll透露,去年該數字上漲了15%,與合法的電商銷售額增長率已不相上下。他指出,電商平臺已經成為欺詐者的溫床,他們運用各種手段將假貨銷往世界各地。從社交媒體、欺詐電子郵件到移動應用程序,造假者都利用這些渠道偽裝自己,騙取消費者的信任。一旦消費者點擊購買,錢款便直接轉入騙子的賬戶。
假貨對品牌尤其是奢侈品行業(yè)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獨特性是奢侈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但仿冒產品的涌入削弱了這一優(yōu)勢,降低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度。Keystone Law的知識產權專家Oliver Smith表示,品牌投入大量資金推廣其高標準的設計、安全和質量保證。如果消費者收到品質低劣的假貨,不僅會破壞品牌聲譽,還會使消費者對在線購物產生疑慮。
盡管存在諸如2013EU Customer Regulation和1994 Trade Markets Act等法律,以及當局對違法訂單的調查和檢測,但這些措施仍不足以應對假貨問題。Smith指出,處理每個侵權事件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金錢,而且即使阻止了一個賣家,他們也會以不同的名字出現或其他賣家繼續(xù)售假。
為了應對這一問題,電商平臺正在加快打擊假貨的步伐。亞馬遜和阿里巴巴等大型電商平臺已經開始采取行動保護品牌。例如,亞馬遜要求品牌登記其標志和知識產權以防止被偽造,并采取了Brand Gating措施,限制某些品牌在平臺上銷售產品必須有銷售授權的證明。阿里巴巴也采取了下架侵權商品、關閉侵權店鋪、成立打假聯盟等方式來打擊假貨。
平臺仍然有更多的工作要做。INCOPRO業(yè)務負責人Helen Saunders表示,如果平臺能夠利用自身處理大數據的能力,自動發(fā)現問題并共享情報,那么將能夠更有效地打擊廠家源的假貨問題。
打擊假貨需要平臺、品牌、和消費者的共同努力。雖然目前進展緩慢,但隨著各方不斷的努力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將會出現有效的解決方案來徹底解決假貨問題。
版權聲明
風口星內容全部來自網絡,版權爭議與本站無關,如果您認為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并向所有持版權者致最深歉意!本站所發(fā)布的一切學習教程、軟件等資料僅限用于學習體驗和研究目的;不得將上述內容用于商業(yè)或者非法用途,否則,一切后果請用戶自負。請自覺下載后24小時內刪除,如果您喜歡該資料,請支持正版!